[吉仙餅學堂]日本仙餅(台灣慣稱仙貝)、團子、麻糬、紅豆飯的歷史
唐朝的點心和日本和果子竟然有親戚關係?日本傳統美食紅豆飯、麻糬、仙餅(仙貝)、團子(糯米糰子)的來源是什麼?本文為您整理了有趣的日本仙貝/和菓子知識。
本文節錄自宮崎正勝教授的著作「餐桌上的日本史」。
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先生,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是一名日本的歷史學者,專研前近代的文明交流史、歷史教育、國際交流使、世界教育史。曾任筑波大學常勤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NHK電台電視講座「世界史」常勤講師等。著作繁多並多本被翻譯為中文,例如《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史與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等。
空海帶回來的煎餅(senbei,漢字為煎餅,片假名為せんべい)
中國從前漢初期就開始吃煎餅,據說到唐朝,留學唐朝的僧侶空海將煎餅的製作方式帶進了日本。唐順宗盛宴款待空海,當中有一道形狀類似龜殼的煎餅,空海非常喜愛煎餅淡雅的風味,因此特別學習煎餅的製作方式。回到日本之後,空海將作法教導給山城國的和三郎。和三郎在葛根粉和米粉當中加入果糖漿,製成「龜殼煎餅」獻給天皇。之後,這個龜殼煎餅瘋迷日本全國。
煎餅的「煎」包含煎和煮的意思,「餅」則是麵粉經過揉捏後所製成的團子。以前的煎餅和現在的不同,比較軟且濕潤,無法長久保存。現在日本各地都還有這種比較濕軟的煎餅。
在應仁之亂以後,很難在受到戰火摧殘的京都找到配茶的點心,因此千利休的弟子幸兵衛開發出一種在麵粉裡加了砂糖的點心。這種點心與現在的煎餅類似,屬於經過乾燥的煎餅。取千利休的「千」字,加上幸兵衛的名字,這種煎餅被稱為「千之幸兵衛」。之後,將「幸」字省略,成了「千兵衛(senbei)」。這個名字代代相傳,現在在日本,煎餅指的就是仙餅(台灣慣稱仙貝,漢字煎餅,發音senbei,片假名為せんべい)。
丸子(Dango, 漢字為団子,平假名為だんご)是古代(日本)前衛的食品
從唐朝開始,因為攜帶方便,因此遣唐使會從唐朝帶回(*註:帶回日本)一些用麵粉做的小點心。因此遣唐使會從唐朝帶回一些用麵粉做的小點心。到平安時代前期為止,從唐朝總共帶回了八種的唐果子以及十四種的果餅(類似麻糬的小點心)。日本固有的小點心被稱為「kuwashi」,主要指的是經過乾燥後的果實,而使用麵粉所製作的「kashi」則是從唐朝傳來的新型態點心。
不論是「kuwashi」或是「kashi」,漢字都寫為「菓子」,為了區別,會用「唐菓子」代表從唐朝傳進來的點心。當時的唐菓子包括大豆餅、小豆餅、將麵粉揉成麵糰後再用麻油煎過所製成的煎餅、混合米和麵粉或蜜或糖而成的環餅、芝麻餅、以及現在麵線的前身──索餅等。當中,最受矚目的是「丸子」(團喜)。
丸子在日本被稱作「團子」,現在,團子與「麻糬」的界線非常不明確。但日本國語辭典中清楚定義,團子指的是「穀類的粉加水揉成圓形麵團。將麵團經過蒸或煮後所製成的食品」。而麻糬則是「將糯米蒸熟後,放在石臼中用杵持續搗打,直到糯米變得黏稠為止。搗打完畢後再捏成圓形或扁形食用的食品。」團子是人們開始使用石臼磨麵粉之後才出現的食品,所以團子算是以「粉類」作為原料所製成的新型態食品。
團子另外又可寫作「團粉」。「團」有聚集的意思,聚集粉類所製造出來的食品就被稱作團粉,而「子」則是暱稱。
繩文時代的日本人會將麻櫟或枹櫟的果實搗成粉後揉成圓形麵團食用,這種食物的日文被稱作「粢(shitogi)」。這應該是原本用果實的粉製作,後來才改成將米磨成粉後製作,因此才會有相同的名稱。另外,在愛奴族語中,將樹木的果實磨成粉後揉成圓形麵團所製成的食物被稱為「shito」。
遣唐使團的功績是將唐菓子等用麵粉製作的食品帶回日本。從此之後,小麥磨成的粉成為了被大家廣為利用的食材。為了將小麥轉成食材,必須使用到石臼,這是因為如果不將小麥磨成粉將無法食用。
根據《日本書記》紀載,西元六一O年(推古時八年),高麗一位名為曇徵的僧侶將石臼(中國稱作碾磑)帶進日本,並教導人們如何將穀物磨成粉。奈良東大寺裏面有一個「碾磑門」,有紀錄指出,當初人們就是在這裡使用碾磑。在此之前,包括米在內的所有穀物人們都是「整粒」食用。
在日本,由整粒的穀物所製作的麻糬稱作「餅」,而由粉類製成的麻糬則稱作「團子」。「餅」與團子不同,是屬於將穀物整粒食用的一種,也是古代穀物的加工品。原料除了稻米之外,還包括小米、黍、枹櫟的果實以及日本七葉樹的果實等。「餅」從很早以前就扎根於日本飲食文化之中。供奉給神明的餅稱為「osonae」或,「osuwari」。
《和訓栞》當中記載;「Dango寫作團子,是西方的稱號」。由此可以看出,團子是外來的食品。日本很多地區的風俗習慣是將粉類所做成的團子供奉在佛祖面前,而不能供奉給其他日本傳統的神明,僅在慶祝的時候才會吃。這是由於團子是再利用水利將穀物搗碎這個非常創新的技術傳進日本之後才製造出的食品,在古代是難得一見,屬於非常時尚的食品。
紅豆飯與麻糬的起源
《和訓栞》當中記載;「Dango寫作團子,是西方的稱號」。由此可以看出,團子是外來的食品。日本很多地區的風俗習慣是將粉類所做成的團子供奉在佛祖面前,而不能供奉給其他日本傳統的神明,僅在慶祝的時候才會吃。這是由於團子是再利用水利將穀物搗碎這個非常創新的技術傳進日本之後才製造出的食品,在古代是難得一見,屬於非常時尚的食品。
現在只要遇到喜事,日本人就會吃摻有紅豆的紅豆飯。但有趣的是,以前在京都(*註:日本京都)是遇到不幸的時候,為了驅除惡靈才會吃紅豆飯,有喜事的時候吃的是白色的米糕。直到江戶時代,在遇到喜事的時候會在飯裡摻紅豆煮成紅豆飯的習俗才漸漸形成。在韓國也有同樣的習俗,在遇到好事的時候會煮了加了紅豆和糯米的米糕來吃。
順道一提,紅豆雖然是原產於印度的作物,但日本從彌生時代初期開始就栽種。紅豆同時也是從靜岡縣登呂遺址出土的唯一豆類。古代人覺得紅豆的紅色有一股特別的力量,甚至傳說,如果被蛇咬,只要將生的紅豆嚼碎後塗在患部就可以解讀。紅豆不可思議的力量成為了避邪最好的東西,紅豆還被認為可以增加生命力,所以人們才會把紅豆和糯米一起煮來吃。
當時的稻米幾乎都是糯米。據說,古代人外出打獵的時候會攜帶蒸熟的糯米當作糧食,這就是古代人的便當。因為古代人會持這些蒸熟的糯米外出,因此在日文又被稱作「持飯(mochiii)」。如果去掉飯字,再在其前面加上日文敬語的「o」,就變成了「omochi」,也就是麻糬的意思。
日文的麻糬漢字寫作「餅」。「餅」在中文指的是用麵粉揉出的麵團經過蒸或油煎過後的食品。由於麻糬的口感和餅很相近,所以日文用了「餅」這個字來代表麻糬,麻糬原本在別的國家看不到,是日本特有的食品。
■ 全文完,完整文章請參閱「餐桌上的日本史」
[吉仙餅學堂]日本仙餅(台灣慣稱仙貝)、團子、麻糬的歷史
唐朝的點心和日本和果子竟然有親戚關係?日本傳統美食紅豆飯、麻糬、仙餅(仙貝)、團子(糯米糰子)的來源是什麼?本文為您整理了有趣的日本仙貝/和菓子知識。
本文節錄自宮崎正勝教授的著作「餐桌上的日本史」。
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先生,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是一名日本的歷史學者,專研前近代的文明交流史、歷史教育、國際交流使、世界教育史。曾任筑波大學常勤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NHK電台電視講座「世界史」常勤講師等。著作繁多並多本被翻譯為中文,例如《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圖解世界史與近現代史》(易博士出版社)、《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世潮)、《圖解東亞史》(易博士出版社)等。
空海帶回來的煎餅(senbei,漢字為煎餅,片假名為せんべい)
中國從前漢初期就開始吃煎餅,據說到唐朝,留學唐朝的僧侶空海將煎餅的製作方式帶進了日本。唐順宗盛宴款待空海,當中有一道形狀類似龜殼的煎餅,空海非常喜愛煎餅淡雅的風味,因此特別學習煎餅的製作方式。回到日本之後,空海將作法教導給山城國的和三郎。和三郎在葛根粉和米粉當中加入果糖漿,製成「龜殼煎餅」獻給天皇。之後,這個龜殼煎餅瘋迷日本全國。
煎餅的「煎」包含煎和煮的意思,「餅」則是麵粉經過揉捏後所製成的團子。以前的煎餅和現在的不同,比較軟且濕潤,無法長久保存。現在日本各地都還有這種比較濕軟的煎餅。
在應仁之亂以後,很難在受到戰火摧殘的京都找到配茶的點心,因此千利休的弟子幸兵衛開發出一種在麵粉裡加了砂糖的點心。這種點心與現在的煎餅類似,屬於經過乾燥的煎餅。取千利休的「千」字,加上幸兵衛的名字,這種煎餅被稱為「千之幸兵衛」。之後,將「幸」字省略,成了「千兵衛(senbei)」。這個名字代代相傳,現在在日本,煎餅指的就是仙餅(台灣慣稱仙貝,漢字煎餅,發音senbei,片假名為せんべい)。
丸子(Dango, 漢字為団子,平假名為だんご)是古代(日本)前衛的食品
從唐朝開始,因為攜帶方便,因此遣唐使會從唐朝帶回(*註:帶回日本)一些用麵粉做的小點心。因此遣唐使會從唐朝帶回一些用麵粉做的小點心。到平安時代前期為止,從唐朝總共帶回了八種的唐果子以及十四種的果餅(類似麻糬的小點心)。日本固有的小點心被稱為「kuwashi」,主要指的是經過乾燥後的果實,而使用麵粉所製作的「kashi」則是從唐朝傳來的新型態點心。
不論是「kuwashi」或是「kashi」,漢字都寫為「菓子」,為了區別,會用「唐菓子」代表從唐朝傳進來的點心。當時的唐菓子包括大豆餅、小豆餅、將麵粉揉成麵糰後再用麻油煎過所製成的煎餅、混合米和麵粉或蜜或糖而成的環餅、芝麻餅、以及現在麵線的前身──索餅等。當中,最受矚目的是「丸子」(團喜)。
丸子在日本被稱作「團子」,現在,團子與「麻糬」的界線非常不明確。但日本國語辭典中清楚定義,團子指的是「穀類的粉加水揉成圓形麵團。將麵團經過蒸或煮後所製成的食品」。而麻糬則是「將糯米蒸熟後,放在石臼中用杵持續搗打,直到糯米變得黏稠為止。搗打完畢後再捏成圓形或扁形食用的食品。」團子是人們開始使用石臼磨麵粉之後才出現的食品,所以團子算是以「粉類」作為原料所製成的新型態食品。
團子另外又可寫作「團粉」。「團」有聚集的意思,聚集粉類所製造出來的食品就被稱作團粉,而「子」則是暱稱。
繩文時代的日本人會將麻櫟或枹櫟的果實搗成粉後揉成圓形麵團食用,這種食物的日文被稱作「粢(shitogi)」。這應該是原本用果實的粉製作,後來才改成將米磨成粉後製作,因此才會有相同的名稱。另外,在愛奴族語中,將樹木的果實磨成粉後揉成圓形麵團所製成的食物被稱為「shito」。
遣唐使團的功績是將唐菓子等用麵粉製作的食品帶回日本。從此之後,小麥磨成的粉成為了被大家廣為利用的食材。為了將小麥轉成食材,必須使用到石臼,這是因為如果不將小麥磨成粉將無法食用。
根據《日本書記》紀載,西元六一O年(推古時八年),高麗一位名為曇徵的僧侶將石臼(中國稱作碾磑)帶進日本,並教導人們如何將穀物磨成粉。奈良東大寺裏面有一個「碾磑門」,有紀錄指出,當初人們就是在這裡使用碾磑。在此之前,包括米在內的所有穀物人們都是「整粒」食用。
在日本,由整粒的穀物所製作的麻糬稱作「餅」,而由粉類製成的麻糬則稱作「團子」。「餅」與團子不同,是屬於將穀物整粒食用的一種,也是古代穀物的加工品。原料除了稻米之外,還包括小米、黍、枹櫟的果實以及日本七葉樹的果實等。「餅」從很早以前就扎根於日本飲食文化之中。供奉給神明的餅稱為「osonae」或,「osuwari」。
《和訓栞》當中記載;「Dango寫作團子,是西方的稱號」。由此可以看出,團子是外來的食品。日本很多地區的風俗習慣是將粉類所做成的團子供奉在佛祖面前,而不能供奉給其他日本傳統的神明,僅在慶祝的時候才會吃。這是由於團子是再利用水利將穀物搗碎這個非常創新的技術傳進日本之後才製造出的食品,在古代是難得一見,屬於非常時尚的食品。
紅豆飯與麻糬的起源
《和訓栞》當中記載;「Dango寫作團子,是西方的稱號」。由此可以看出,團子是外來的食品。日本很多地區的風俗習慣是將粉類所做成的團子供奉在佛祖面前,而不能供奉給其他日本傳統的神明,僅在慶祝的時候才會吃。這是由於團子是再利用水利將穀物搗碎這個非常創新的技術傳進日本之後才製造出的食品,在古代是難得一見,屬於非常時尚的食品。
現在只要遇到喜事,日本人就會吃摻有紅豆的紅豆飯。但有趣的是,以前在京都(*註:日本京都)是遇到不幸的時候,為了驅除惡靈才會吃紅豆飯,有喜事的時候吃的是白色的米糕。直到江戶時代,在遇到喜事的時候會在飯裡摻紅豆煮成紅豆飯的習俗才漸漸形成。在韓國也有同樣的習俗,在遇到好事的時候會煮了加了紅豆和糯米的米糕來吃。
順道一提,紅豆雖然是原產於印度的作物,但日本從彌生時代初期開始就栽種。紅豆同時也是從靜岡縣登呂遺址出土的唯一豆類。古代人覺得紅豆的紅色有一股特別的力量,甚至傳說,如果被蛇咬,只要將生的紅豆嚼碎後塗在患部就可以解讀。紅豆不可思議的力量成為了避邪最好的東西,紅豆還被認為可以增加生命力,所以人們才會把紅豆和糯米一起煮來吃。
當時的稻米幾乎都是糯米。據說,古代人外出打獵的時候會攜帶蒸熟的糯米當作糧食,這就是古代人的便當。因為古代人會持這些蒸熟的糯米外出,因此在日文又被稱作「持飯(mochiii)」。如果去掉飯字,再在其前面加上日文敬語的「o」,就變成了「omochi」,也就是麻糬的意思。
日文的麻糬漢字寫作「餅」。「餅」在中文指的是用麵粉揉出的麵團經過蒸或油煎過後的食品。由於麻糬的口感和餅很相近,所以日文用了「餅」這個字來代表麻糬,麻糬原本在別的國家看不到,是日本特有的食品。
■ 全文完,完整文章請參閱「餐桌上的日本史」